1. 很多公司都會慢慢去推KPI , 但KPI 推到的深度及廣度都不一樣.
端看公司目前定的主Key在那? 不管做的範籌多大,
KPI 從上往下垂直展開後, 往往都漏了也要水平展開和勾稽.
所以變成為了做數字而做數字.
2. 內部的KPI是否有和一些內部或外部指標做勾稽.
可以從數字驅勢圖看出什麼問題或方向.
舉例: 自家營收狀況對外是否和某類股值, 國際期指或境爭者、
下盤商營收有連動關係?
對內則是像實際訂單與預測生產的關係指數,
單一訂單毛利比率之類的是否有關連.
3. 大部份的數字結果都是整月結束才看到結果,
有什麼時後可以在當下看推估的預期結果,
找出可以再調整的地方, 以達原目標值.
舉例: 上個月結完成本, A產品成本 10元,
如何在生產中就推估目前的當月該成品可能的成本為何?
相對會影響到訂單及採購的價格策略, 怎麼維持成本穩定或下降.
其他像推估本月營收, 費用, 庫存成本....
都是在找未發生的預期KPI, 提早就改善.
4. KPI都是事後事實的數字呈現. 對於不如預期的改善對策及方針,
是否有依循PDCA精神持續改善追蹤.
5. 養成閱讀情報資料從比例圖 -> 分佈圖-> 驅勢圖 -> 明細表
從比例找出重點問題
從分佈找出重電問題的主要成因
從驅勢看問題主要成因的數字性分析
從明細看實際紀錄資料
就目前大部份的管理者都還是從尾巴看回來,
從明細資料找問題是很難的, 沒有重點.
6. 資訊產出的時效是很重要的, 如果決定成敗的關鑑數字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時間,
那商機或許也失去了, 能夠協助產出, 大家願意使用的才是好工具.
建置成本對中小企業都會是壓力, 如果能因資訊取勝創造營收, 那也是值得.
不然目前大家都是事後花時間整理已經定成敗的資訊.
若再沒好好用這些殘餘價值. 那又回到只能接受結果, 或許無法改變的淪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