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Published 凌晨12:47 by with 0 comment

[轉載] 波浪理論是什麼?有用嗎?



















 投資人不明白的是,波浪理論充其量只是經驗法則所歸納出來的股價走勢型態…

常看到電視第四台的投顧老師,拿筆指著股票技術分析圖上的線型說:「現在是反彈波,反彈滿足點為XX點」、「主升段還沒有到,目前只是第一波」、「根據波浪理論,這一波上漲滿足點為XX點」等等。


事實上,這些技術分析語彙都來自於「波浪理論」。而「波浪理論」則是在所有技術分析工具中,最不具科學效果的技術分析工具,因此,從波浪理論所延伸出來的技術分析方法與概念,投資人在實際運用上應該要特別小心。



所謂「最不具科學效果」的意思,是因為在五花八門的技術分析工具中,只有「波浪理論」的發明者(或發現者?)宣稱自己在股市中找到了如同大自然中的牛頓運動定律,並可以藉此來臆測股價的發展方向。而實際上,這種說法完全是「不科學」的。



因為「波浪理論」陳義甚高,也導致運用者失敗率特高。換個角度說,多數的技術分析理論並不敢斷言自己具有100%預測股價變化的能力,唯獨「波浪理論」有,這也使得該理論特別危險。



1938年,美國有一位叫艾略特(R.N.Elliott)的人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波浪理論》(The Wave Principle)。緊接著在1946年時,更深入的一本書《自然定律----宇宙的奧秘》(Nature’s Law—The Secret of the Universal )也出版了。



在這些書中,艾略特堅信股價就跟物理世界的三大運動定律一樣,也會依循著自然法則運作。這個神祕的運作法則,就是「黃金比率」(又稱「費波納奇數列」)。



艾略特在第一本書中指出,一個股市的完整多頭行情中,將會有五個上升波,以及三個下降波,可以稱之為「五浪三波」。



五波的上升趨勢可分為三個推動波(impulse wave)以及二個修正波(corrective wave);三個推動波分別為第 1、3及5波,而修正波則為第2及第4波。緊接其後的,是下降趨勢波,分為a、b、c三波(如圖所示)。



這個股市波動的型態,來自於艾略特對於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的歷史經驗觀察,通過歸納整理後,所得出波浪型態的基本原型。在這個基本型態之下,雖然仍會有變異型態,比如在每一波中,又含有更小的波浪整理型態;又或者尚未出現第5波,整個股市就跌入a波下跌段等等。



但重點是,艾略特第一本書的理論根據,是建立在草率的經驗法則之上。但等到第二本書推出時,他的立場又幡然一變,成為建立在演繹法嚴謹基礎上的科學理論。 

艾略特在第二本書中認為,股市的漲跌幅可以根據黃金切割率計算出來,也就是一個上升浪可以是上一次高點的1.618倍,修正波的低點,則是前浪高點的0.618位置處。然後,修正波再乘以1.618倍,又會得出下一浪的滿足高點。以此類推,則每一波、每一浪的滿足點都會被「科學化」的尋找出來。(1.618、0.618都是黃金切割比率,完美的蘊藏在股價波動背後)



至於每一波的時間持續長短,艾略特也引用費波納奇數列論斷,修正波的持續時間與漲跌幅,大多在第3、5、8日反轉,很少能撐到13日;而推動波的力道較為強勁,通常能持續8、13、21、34或55日才發生反轉。



在該本書中所引述的這些數字,很快就成為日後股市名嘴與技術分析愛用者所據以推斷股市未來走勢的重要概念。



但弔詭的地方就在這裡,艾略特第一本書中所明示的波浪理論是建基於歸納法則經驗的觀察,但第二本書卻跳躍式的成為自然定律般的演繹法則。這種立論點的前後矛盾與衝突,以及無法證明其歸納法則為真的理論,所演繹出來的當然是一套「偽科學」,是經不起科學檢驗的。



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套前後立場矛盾的偽科學理論,卻廣泛受到技術分析愛用者的喜愛,成為時下流行的投資語彙。什麼「上漲滿足點」、「反彈波」、「多頭主升段」、「末升段」、「變盤」等等,全都可以在此找到語彙的濫觴源頭。



投資人不明白的是,波浪理論充其量只是經驗法則所歸納出來的股價走勢型態,並沒有辦法藉以成為一套可以演繹出未來股價走勢的預測工具。



更何況就歸納法來說,只要經驗案例中有例外法則,就無法具足說明該法則的科學有效性。而在實際上充滿千變萬化的股票市場中,投資人很快就能找到一籮筐波浪原型的例外狀況,據此就沒有辦法讓「五浪三波」成為具有說服力的經驗通則。



在一套沒有科學嚴謹基礎的理論系統中,投資人卻企圖據以掌握市場的運作方向,甚至想要預測未來,其投資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何在股票市場殺進殺出者眾,而能賺到錢的投資人卻寥寥可數。



如果投資人沒有辦法溯本求源,探究時下股市流行語彙與概念背後的真相,則肯定會錯上加錯,走入股市迷宮而不自知了。

轉載自  http://money.udn.com/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175169



== 評 ======

任何的技術分析方式,基本上是無法通過驗證而證明其為科學理論
費氏數列發現於自然界,自然有其奧妙之處
波浪理論能不能通過科學檢驗,這對於進入市場的你我而言,重要嗎?
這是法則或是理論?是科學還是偽科學?交給作學問的人士去操心即可
真正的目的是該方法能不能運用在實務上!


假設這只是法則,合理來說必有異於正常原則的情況出現
就如同高中時期背記的元素週期表,除了通則還是有額外的特例
因此出現矛盾的狀況時,就該釐清當下符合邏輯推演的條件來和走勢相佐
If... else if...... else...
If and only if...
如此,你所認定方向、買賣點及停損點,就有所依歸
再者,就是自己如何運用戰略讓子弟兵在有效的戰術中獲勝的心態和資金管控了


要不要走入迷宮,是自己所選
波浪理論是不是團迷霧?應留待自身的體會而不是人云亦云


Read More
      edit
Published 凌晨12:45 by with 1 comment

[轉載] 為何股價拉回即是買點?



















 投機者如果要參考投資專家所建議的「拉回即是買點」,絕對要小心去認清當時的投資市場究竟比較像是處於第幾波?

在報章雜誌上閱讀股票投資新聞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專家建議:「股價拉回即是買點」。但是,為何股價拉回即是買點呢?這句話有何意義?


從實證經驗上來觀察,多數人在採納專家「拉回即是買點」的建議時,實際上根本做不到,因為多數散戶投資人都是在高點看回不回時,就跳下去興沖沖的買股票,結果卻買在最高點上;而真的等到行情回檔時,市場一片悲觀,之前衝動想買股票的人,心情也翻多為空,轉變為觀望態度,股價拉回卻不敢買了。



所以,「股價拉回即是買點」的建議,往往散戶實證行為都與之顛倒。那麼,這種經驗上作不到的建議,有何論述意義呢?又為何會如此呢?



仔細認真去檢視「拉回即是買點」的陳述,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要表達說:「目前市場行情有點過熱,但多頭行情並未結束,所以等到股價適度拉回整理時,投資人將可以獲得更高的波段報酬。」



這句話隱藏著幾個隱而未宣的前提要件,分別是:



1目前是個多頭市場,所以,股票可以繼續買。

2目前股價過熱,因此,適度拉回以後再買,才有辦法賺更多。



這兩個前提要件要能成立,還有個命題是:股市的多頭行情通常會根據波浪理論的解釋模型,呈現接近「五浪三波」的漲跌型態,也就是第一波上漲完後,會拉回作第二波整理;第二波整理完畢後,還會有第三波上漲;然後是第四波拉回,最後進行第五波的末升段上漲。其後才是a、b、c三波的下跌型態。



在這個多頭上漲的過程中,「拉回即是買點」的意思,就是財經專家在建議投資人不要在第一、三波的高點上買股票,而應該靜待第二、四波的拉回整理型態發生後,再介入市場。



「拉回即是買點」這句話要有意義,等於要先承認技術分析上的波浪理論必須是正確無誤的,這種建議法才有實用的參考價值。否則,在一個錯誤前提上的命題,立論基礎都不正確了,本身怎麼可能還會有使用價值呢?



在<波浪理論是什麼?有用嗎?—破解股市迷思22>該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波浪理論充其量只是經驗法則所歸納出來的股價走勢型態,並沒有辦法藉以成為一套可以演繹出未來股價走勢的科學化預測工具。



更何況就歸納法來說,只要經驗案例中有例外法則,就無法具足說明該法則的科學有效性。而在實際上充滿千變萬化的股票市場中,投資人很快就能找到一籮筐波浪原型的例外狀況,這讓「波浪理論」無法成為具有說服力的經驗通則。



如果波浪理論在實際運用上,常常破綻百出的話,那麼,建基在股市多頭行情將呈現波浪型態的建議---「股價拉回即是買點」,就一點立論依據都沒有,充其量只是財經分析師為了避免遭客戶抱怨為「馬上慘遭套牢」的一套圓滑建議。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股價拉回即是買點」這句話,也顯得毫無意義。因為投資是要根據公司的未來獲利狀況,衡酌目前的股價是否合理,如果目前的股價不管是從本益比、股價淨值比還是內在價值等角度來衡量,盡屬合理的話,那麼此刻就是合理買點,何來「拉回」之說呢?



如果從投資一家企業的角度看,此時股價為合理價位,那麼只要市場內外條件不變,更低的股價將更為合理,並不可能發生要拉回到哪個價位才算合理的說法,因此,「拉回即是買點」,根本不能成立。



投資人要明白的是,「拉回即是買點」這句話本身就是個技術分析的用語,比較適合短線投機者來運用。如果自己本身是個投資人的話,應該要考慮觀察的,是一檔股票的合理買點為何?而不是去參考哪支股票的股價拉回即為買點。



至於從投機的行為來看,「拉回即是買點」,這句話已經確認了目前股市行情並非末升段的第五波,因此還會有持續上漲的可能性。但問題是,一個股市多頭行情目前到底是處於第幾波?沒有人在過程中會有標準答案與標準的解釋法,都是言人人殊,沒個標準的。



投機者如果要參考投資專家所建議的「拉回即是買點」,絕對要小心去認清當時的投資市場究竟比較像是處於第幾波?如果投機者自己也沒把握研判的話,那輕率相信「拉回即是買點」,即等於直接默認了行情最高點還未發生,股價還可以追高。



從實證上來看,大多數散戶為何迫不及待不等股價拉回就追高,就正是因為相信「拉回即是買點」背後的「股市多頭行情尚未結束」的隱含命題,因此才會認為高點追高無妨。事實上,正是這點迷思,往往讓多數散戶鍛羽而歸,投資績效慘不忍睹。



轉載自  http://money.udn.com/m_forum/storypage.jsp?f_MAIN_ID=58&f_SUB_ID=3485&f_ART_ID=188055

== 評 ======

認定追高無妨的行為並不等同於「股市多頭行情尚未結束」的隱含命題
產生這種行為,以股市心理面的角度去剖析會更恰當
「拉回即是買點」的條件在於拉回之後該產生怎樣的走勢才是關鍵
因此「拉回即是買點」的假設,並沒有對或錯,重點在於停損點的設定


工具本身並沒有好或壞之分,在於使用者處於什麼狀況下選擇較合適的工具去解決問題
客觀的論調不會有結論,別被主觀的意識型態牽著走
小朋友是自己的,光看他人文章錢財不會因此而來
弟的文章,也要懷疑對或錯;因為我一直在學習


Read More
      edit
Published 凌晨12:20 by with 0 comment

[轉載] 期交所擬降選擇權交易手續費
























為了讓期貨交易更普遍、發揮更大功能,並吸引外資,台灣期貨交易所正考慮調降選擇權的交易手續費,降幅約20%,明天將邀集相關單位開會研商。


期交所去年創下六個第一,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不但台灣期貨市場交易量達 1億3671萬餘口,較2007年大幅成長18.73%,更達全球期貨市場的13.7%,創下歷年來新高紀錄。


期交所稅前盈餘18億7764餘萬元,較2007年度成長32.2%;稅後純益 14億2110餘萬元,也較2007年度成長近35%。


期交所董事長葉景成表示,期交所正在考慮調降選擇權的交易手續費,規畫中每一種選擇權的手續費降幅不一,平均約20%,明天期交所將找期貨商和相關單位開會協商,希望能進一步擴大期貨交易。


去年期交所的台股期貨成交量首度超越新加坡摩台指期貨 (SGX)。葉景成指出,台指期貨成交口數直到2007年均低於SGX,但2008年台指期貨交易量衝到2208萬口,是SGX摩根台股期貨的1.31倍、成交值更達2.05倍。


期貨市場開戶數累計達122萬1641戶,進一步分析可發現,自然人開戶數121萬4473戶,法人開戶僅7168戶;但法人參與市場交易比重已達61.12%,但外資參與比重才5.7%,似乎有些偏少。


期交所總經理王中愷表示,與新加坡相比,外資在新加坡交易期貨較多,主要是外資原本在新加坡有據點,當地的外資辦公室也有一定的人員、設備,期貨和選擇權交易集中結算時會就便利性而選擇在新加坡。


再者,新加坡對外資的外匯管制比台灣寬鬆,同時台灣法令也規定結算時要申報客戶名單,但外資並不想讓旁人知道他的客戶名單,因此不願意來台灣從事交易。


王中愷說,除非台灣的期貨和選擇權交易條件和新加坡一樣,甚至更寬鬆時,才能吸引外資進駐台灣;因此期交所考慮降低選擇權手續費只是塑造更優惠的條件之一。




轉載自  http://udn.com/NEWS/STOCK/BREAKINGNEWS10/4976952.shtml


Read More
      edit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Published 下午2:48 by with 0 comment

無題

心貼著蒲公英,隨風,飛向誰

光陰似水年華,歲月留下,世人的回憶

回味,一起成長的約定,清晰,那樣的真心

幸福的眼眸,淺顰微笑,是妳如今

Read More
      edit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Published 上午10:39 by with 0 comment

[盤後觀感] 090606

拉到6900以上或殺到6700?


沒有跌破6822以前,仍有機會向7130以上挑戰
沒有跌破6683以前,還是有可能再創新高
跌破6457,看要不要防守

090606_5k 



Read More
      edit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Published 下午2:30 by with 0 comment

[盤後觀感] 090601


沒有跌破6683以前:隨時會向7120以上挑戰
跌破6683:注意6577與6457的支撐

目前暫時視為6649-7034之間的盤堅格局



Read More
      edit